再过十多天,双节中秋、国庆将至,大米下游备货也将启动,市场购销有望好转。特殊年景下大豆、玉米、小麦、稻谷等原粮价格齐涨。受成本带动,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大米价格也有上行的机会,但根据市场的供需格局来看,此次整体上涨幅度不大,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打开APP,查看更多高清行情》
大米消费量下降。
按理来说,时值九月中下旬,国内大米旺季已至,再加上新米上市等利多刺激,米企理应提高开机率,增加生产量。但从国内主产区米企米糠的价格走势来看,整体呈稳中上涨的趋势,除了东北产区外,南方江苏、安徽、湖北等地米糠价格止跌反弹均已再次突破1元/斤大关,这与往年的行情略有不同,可见米企的走货速度不是十分顺畅。另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9月份预计,2020/2021年度我国稻谷产量为2118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19万吨;总消费19382万吨,减少98万吨;年度结余量为1698万吨,增加267万吨,在疫情之前,大米已逐渐在人们主食消费中所占比例下降。疫情之下居民的盲目抢购也或多或少出现了一定的损失,因此在整个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大米消费量难有实质性的提升。
新季稻谷仅是粮库抢粮
今年新季稻谷价格呈高开高走已成定局,但整体拉动大米价格走高的迹象不明显。陈稻方面,如今国家临储18年产以前稻谷虽已停拍,但市场反应很平常,米价并未出现异动。东北产区截止9月中旬东北产区陈圆粒大米主流出厂报价仍维持在1.68-1.9元/斤之间,走货正常。新季长粒大米下游备货积极性不高,因市场需求疲软对产区议价心理较强。另外,粳稻将于月底后集中上市,籼稻价格稳中偏强,米企对于新稻作库存的积极性不高,多以粮库收购为主,目前中储粮招标采购价格多少地区都在1.4元/斤以上,虽然行情看到但部分粮库收储工作完成,市场主体转为米企,稻价下行的风险还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