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调控再度升级,11月20日,将每周投放50万吨中晚籼稻增加1倍,达到100万吨,以满足市场需求,且对成交接近100%的安徽省加大投放力度,调控十分精准。
当前的稻米市场只是一种恢复性上涨,短期上涨幅度已经较大。虽然涨幅落后于玉米,但稻谷和玉米的基本面不同,预计后期稻米市场上涨空间不大,短期有回落风险。
灾害损失小于预期
由于国家年初即提前小幅上调了籼稻最低收购价,加大了对双季稻种植的政策支持。尽管遭受各种灾害性天气影响,但得益于面积增加,总产量预计仍将增产,生产情况好于预期,只是收获有所推迟。如早稻在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和连续强降雨后仍取得了小幅增产。黑龙江建三江前期遭受了台风、降雨降雪等不利天气影响,但新季粳稻单产、总产均好于上年。圆粒粳稻一等粮占比3.7%,同比增加2.4%;二等粮占比44.1%,同比增加11.6%。
稻谷连年产大于需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1月份预计,2020/2021年度我国稻谷产量为2.118亿吨,比上年度增加219万吨,年度全国稻谷结余量1148万吨。在产大于需的情况下,一旦市场降温,仅靠市场本身难以解决产大于需的困境,局部仍有可能出现卖粮难现象。而我国稻谷产大于需的现象已延续了近10年,这与玉米不同。玉米已经连续多年出现产需缺口,今年产需缺口仍达2000多万吨,这是推动玉米价格上涨的底气,而稻谷显然并不具备。
稻谷库存十分充足
稻谷不仅年度产大于需,库存也十分充足。目前仅政策性稻谷库存就达1亿吨以上,且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的稻谷数量也十分庞大,总量可供我国居民食用近一年。从供求角度看,稻米价格上涨动力显然不足,这也是近年来稻米市场走势低迷的主要原因。而玉米库存经过连续多年消耗,目前已大幅减少,尤其是临储库存已基本消耗殆尽,上涨动能相对较足。由于二者基本面不同,稻米市场显然难以复制玉米市场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