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融媒体“长征车队”今天驶过若尔盖草原,这里是红军当年过草地的地方。小时候对红军长征印象最深的就是爬雪山、过草地的经历。因为战争离我们太远,枪林弹雨遥不可及,但寒冷饥饿的感受还可以想象。记得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金色的鱼钩》,“一碗稀汤漂着几根几寸长的小鱼”写尽了草地中的艰苦。
现在大多人来到若尔盖是为了美丽的草原湿地风光,经过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和排水系统建设,这里已经和当时的景观差别很大了。我们来到时正是花开的季节,即使是路边一块再普通不过的小草坪也开满了各种颜色的花儿,天空广阔,偶落小雨,牦牛群散落其间,一切都看起来甜美纯净。
(现在的草地曾经是一片泥泞沼泽)
但在当时,红军战士们完全没有心思欣赏风光,对他们来说草地展露出来的是一副青面獠牙。黑白两河在草地上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战士们缺衣少粮,不仅要挖草根、煮皮带,甚至还要在牛粪里找到还没有消化的青稞来吃。
威胁不仅仅是饥饿、寒冷和疲惫,更有未知的危险吞噬了许多红军战士。我们行车沿着热曲河水,当年红三军团的政委王平曾在这里发现了700多名掉队的战士,他们背靠背坐在河边。王平一开始很高兴,终于找到他们了,但是走近时才觉得不太对劲,因为战士们实在是太安静了。他挨个摇晃,却发现摇一个倒一个,最后只找到一个小战士还气息尚存,但在扶他上马时也咽了气。关于这群战士们牺牲的具体原因,到现在还没有确定,有一种比较可靠的说法是,水草地瘴气重,有些水甚至有毒,战士们伤口沾水感染而身亡。
如此险恶的路途,走一次就让人心怯,但红四方面军走了三次。第一次跟随中央红军北上,好不容易到达草地边缘,却因张国焘的决裂而跟随徐向前、陈昌浩再次南下过草地,最后南下碰壁,第三次过草地北上会师。难以想象队伍中战士们的心情,过一次草地的痛苦刻骨铭心,却无可避免的再次一头扎进痛苦之中。走到后面,粮食没有了,野草被吃光了,就连路都没有了,被前面的队伍踩成了稀烂的泥潭。
过草地是长征途中非战斗减员人数最多的阶段,没有办法清楚统计出来到底牺牲了多少人。缺衣少粮、极度疲惫是一方面的原因,长征队伍里的军队医生戴正启还提供了一种解释——草地里没有人气:“就这么简单。没有人,一个也没有,你得了解我们中国人。那片天地里见不到一个人影,听不到一点人声,找不到任何人说话,以前我们任何人都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路上没有人,周围没有房子,孤零零的,好像世界上只剩下我们了。”
其实所谓“没有人”,就是一种看不到希望的无力感。但红军最终还是走过来了,希望的火苗或许曾虚弱地晃动,但是从来没有熄灭过。他们希望到舒适安全的地方歇歇脚,希望吃上一顿饱饭,希望与战友们会和,战胜敌军,获得革命胜利,享受和平安宁的幸福。在强大和无情的自然面前,人类是那么的渺小而脆弱,但人的精神信念或是简单的一点点希望都可以是更加坚韧、超越自然的力量,支撑红军走过这样一片魔毯般美丽又危险的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