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能源工作怎么干?路线图出来了。
12月24日,在2022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发布了明年能源工作的七大重点任务。
七大重点任务分别为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能源监管效能、全方位拓展能源国际合作,以及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在“全力保障能源安全”任务下,国家能源局提出,2022年要继续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有效发挥煤电基础性调节性作用,扎实提升电力安全保供能力,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
国家能源局公布的2021年能源成绩单显示,今年为加强煤炭兜底保障,煤矿产能释放加快,煤炭产量稳步增加。
今年12月以来,全国煤炭日均产量较9月增加200万吨,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较9月底增加9000万吨,超去年最高水平。
国内原油产量将连续三年实现回升。国家能源局预计,2021年全国实现原油产量1.99亿吨,天然气产量2060亿方左右,连续五年增产超百亿方,页岩油产量240万吨,页岩气产量230亿方,煤层气利用量77亿方。
今年全国建成了南气北上中通道潜江-韶关段、西气东输西段增压等25项工程,新增原油输送能力1000万吨/年、天然气管输能力4000万方/日。
在“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任务下,国家能源局强调,2022年需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任务明确,推进东中南部地区风电光伏就近开发消纳,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和“三北”地区风电光伏基地化开发,抓好沙漠、戈壁、荒漠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启动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
2021年国内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地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装机均超过3亿千瓦。
其中,国内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跃升世界第一,新能源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
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将成为2022年核电发展的主基调。国家能源局提出,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有序推进具备可靠条件的核电项目核准建设。
2022年计划建成福清6号、红沿河6号、防城港3号和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四台机组,新增装机367万千瓦。
福岛核事故之后,国内新建常规核电机组进展一度缓慢。在2015年核准八台新核电机组后,2016-2018年出现 “零核准”。
2019年,山东荣成、福建漳州、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获核准开工,核电项目破冰重启。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显示,“十四五”期间及中长期,核能在中国清洁能源低碳系统中的定位将更加明确,核电建设有望按照每年6-8台持续稳步推进。
预计到2025年,国内核电在运装机7000万千瓦左右,在建约5000万千瓦;到2030年,核电在运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核电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8%。
近日,核电项目建设进展消息不断。
12月20日,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山东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送电成功。这是全球首个并网发电的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项目。
12月24日,中国广核集团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1号机组完成穹顶吊装,标志着该项目从土建施工阶段全面转入设备安装阶段。
国家能源局还指出,明年将积极稳妥发展水电,加快推进西南地区龙头水库电站建设,核准开工一批重大工程项目。
任务提出,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加强抽水蓄能等调峰电站建设,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推动新型储能发展,优化电网调度运行方式。
2021年全国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累计达到3479万千瓦,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已经超过400万千瓦,新增电能替代量大约1700亿千瓦时,电动充电设施预计250万台左右。
为“加快推进能源科技创新”任务下,国家能源局表示,加快推进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推动燃气轮机、核电、可再生能源、油气、储能、氢能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力争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取得突破。
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2022年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强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的统筹衔接,推动完善电价传导机制。
此外,还需持续推进能源法治建设,以公平监管保障公平竞争。任务提出,将修订电力法、煤炭法和可再生能源法,加大公平开放、运行调度、价格成本、合同履约、电网代购电、机组非计划停运等方面的监管力度。
电力等4行业2025煤炭消费达峰
年均投资需1.3万亿
最新研究报告称,对电力、钢铁、水泥和煤化工四个重点行业的控煤降碳投资,将刺激经济高质量增长,同时对优化产业结构、协同减排大气污染物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日前发布《“双碳”背景下重点行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路线图研究报告》。据该院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曹东研究员表示,开展控碳背景下的重点行业煤炭控制策略研究,对于推进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行业生产方式与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政策情景下,电力、钢铁、水泥和煤化工四个重点行业总体的煤炭消费量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峰值24.9亿吨标煤,达峰前后有5-6年的平台期;碳排放将于同年达峰,峰值80.1亿吨。其中,钢铁行业煤炭消费已于2020年达峰,水泥、煤化工、电力分别将在2021年、2024年、2028年实现煤炭消费量达峰。
四个重点行业的煤炭消费量走势图。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火电、钢铁、水泥、煤化工四个重点行业煤炭消费总量为24.1亿吨标煤,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86%,其中,电力行业煤炭消费占比最大,达到54%,其次是钢铁、煤化工和水泥行业,占比分别达到17%、9%和6%。
2019年四个行业二氧化碳排放77.6亿吨(含过程排放),约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含过程排放)的72%,其中,电力、钢铁、水泥和煤化工行业占比分别为42%、14%、12%和4%。加上净购入电力的间接排放,钢铁、水泥和煤化工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分别为15%、12%和5%。
曹东认为,这四个重点行业实现煤炭消费达峰,需要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节能技术改造和资源循环利用四类措施入手,这些措施的投资将刺激经济高质量增长,同时对优化产业结构、协同减排大气污染物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
报告测算结果显示,为推动四大行业煤炭消费尽早达峰,累计需要在2021~2035年投资19.6万亿,年均投资约1.3万亿元,其中90%以上为电力行业的投资。投资将刺激经济高质量增长,带动GDP年均增长3627亿元。
曹东说,四大行业煤炭消费控制还将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等大气污染物年均协同减排29万吨/年、65万吨/年和10万吨/年。分行业来看,钢铁和电力为协同减排量最多的行业,尤其是钢铁行业对NOx和PM的协同减排。
四个重点行业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86%。摄影/章轲
报告认为,为有效推动重点行业煤控路径关键举措的顺利落地,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大政策创新,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机制、绿色低碳标准体系、行业准入政策、价格财税及投融资机制等。
在具体措施上,报告建议,加大现有机组的节能改造,推进高效、清洁火电技术研发,持续降低发电煤耗;优化钢铁、水泥、煤化工行业原燃料结构,研究建立基于企业低碳绩效水平的差别化电价机制,要求自备电厂全面承担公用电厂义务;提高水泥行业熟料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淘汰标准,划定煤化工行业高碳/低碳产业或产品,并将高碳产业或产品纳入限制类和淘汰类名录,严格行业准入;全面强化物料循环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推动废钢资源回收利用。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有关人士在上述报告发布会上表示,细化重点行业的煤炭消费控制路径,是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任务,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第一财经 章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