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分析
当前位置:主页 > 行情分析 >

梁中华:增速回落,结构改善

日期:2021-12-28阅读:97

(原标题:梁中华:增速回落,结构改善)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梁中华宏观研究,作者:梁中华、李林芷

· 概 要 · 

2021年11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当月同比增长9.0%,环比增速为-1.6%,较10月出现回落。保供稳价政策逐步落实,量升价减,但企业成本端压力仍大、需求端疲弱,利润率下降,拖累利润增速。分具体行业看,利润结构出现一定程度改善。受价格下行、利润率降低影响,上游行业利润整体趋缓,部分中下游企业受益于需求回升、价格上涨,利润增速提高。下一阶段需求端的压力将逐步增大,对企业利润修复带来不确定性,但在政策重心已转向稳增长的前提下,我们应对未来不必过度悲观。

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回落。2021年1-11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长38.0%,两年平均增速为18.9%。11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当月同比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率为12.2%,较10月的24.6%和26.4%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11月工业企业利润环比为-1.6%,自9月回正后再度转负,且为自2015年起,历年11月环比中的首个负值。整体来看,同比和环比均反映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趋缓。

从量价分解看,保供稳价政策逐步落实,量升价减。一方面,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8%,相比10月进一步回升,供给端的压制部分缓解;另一方面,价格出现一定程度回落,11月PPI同比降至12.9%,环比降幅由上一月的2.5%转为持平。

利润率出现年内最大幅度下滑。11月营业利润率由10月的7.4%大幅下降至6.7%,同比增速则从10.0%下降至-4.5%,为年内最低,对工业利润增速形成较大拖累。从分项来看,单位营收的成本和费用双双上升,这说明成本端压力仍然较大,且需求端疲弱,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利润率回落。

分具体行业看,利润结构出现一定程度改善。11月上游企业利润占比由10月的56.5%下降至46.6%,中游装备制造业和下游消费品制造业的利润占比均有所上升,这说明行业的利润分化有所收窄,利润结构更趋于合理。

其中上游的煤炭、钢铁、有色、电力热力行业的增速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尤其是钢铁行业利润增速由正转负,为自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值。中游装备制造业和下游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增速则相对回暖,其中食品、纺服行业增速由负转正,纺服行业利润增速更是达到历史高点,利润总额为2017年以来的单月最高值。

从分行业量价分解来看利润变化的原因,价格下行、利润率降低是上游利润缩减的主因。受保供稳价政策推进影响,11月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价格出现明显回落,对行业利润形成拖累。虽然供给端压制缓解,但量的回升幅度相对并不大,对比限产组和对照组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可以发现,限产组生产虽有修复,但仍处于负值,且与对照组分化明显。尤其是钢铁行业,生产表现整体偏弱,根据我们的报告《等待降准落地——国内经济政策跟踪》,截至12月5月当周,全国高炉开工率、Mysteel样本钢厂钢材的产量均处于低位。这主要是由于冬季限产工作仍在开展,例如唐山为保障冬奥会空气质量,在赛事期间继续对钢铁、水泥行业实行减排管控。

需求带动中下游部分行业利润回升。纺服行业主要受“双11”消费季的带动,需求旺盛,拉动利润增速达到历史高位。汽车、通用设备行业等,则由于芯片短缺有所缓解、市场需求逐步改善,降幅略有收窄。食品及相关行业的利润增加,则是由于价格上涨。根据我们之前的报告《CPI上行能否持续?——2021年11月物价数据点评》,相比于生产资料,11月生活资料环比反而大幅上涨0.4%,创2019年10月以来的新高。其中食品和农副食品制造业PPI环比分别达到0.9%和1.4%,均达到历史高位。这一方面是由于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价格的传导有1-2个月的滞后,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需求端的逐步修复带来的。

库存处于高位。1-11月工业产成品存货增速为17.9%,较1-10月的16.3%进一步上升,为自2012年3月以来的最高值,剔除去年的低基数效应后,两年平均增速为12.5%,仍为2020年3月以来的最高值。这部分是供给端放松带来的库存回补,煤炭库存、水泥库容比、钢铁钢厂库存等均处于回升通道,当前整体库存水平较高。营业收入累计增速略有下滑,从10月的21.1%下降至20.3%,但当月同比增速由上月的12.7%升至13.9%,但这主要是由于涨价的影响。

我们预计,下一阶段供需两端的变化将继续演绎,需求端的压力将逐步增大。上游行业价格或将继续回落,短期行业利润将持续从高位有所下行,而量的限制会在冬季结束后逐步打开,届时或将对利润形成新的支撑。通胀分化趋势继续减弱,中下游行业的成本继续下降,利润空间增厚。但另一方面,受冬季疫情的点状散发、多发,以及Omicron变异株扩散的影响,国内外防控政策仍将保持较为严格的状态,而地产和投资仍将在低位徘徊,所以需求方面的压力可能进一步增大,内外需均有增速继续放缓的可能,这使得利润修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过,我们在专题《放大版“2019”:要乐观》中曾指出,明年稳增长的压力较大,不管是总量还是结构政策,重心都是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