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资源是21世纪的战略支柱,它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国防尖端产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稀土开采、冶炼等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且已有一系列原创技术,但我国在稀土新材料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就贸易体制而言,美国采取举国体制+全球阵营的方法,力图通过全面脱钩来封锁和遏制我国稀土科技和应用产业。同时,由于我国稀土行业仍采用传统的贸易方式交易,尚未建立起有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使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充分流通,严重影响了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就稀土新材料中下游应用领域而言,原始性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较为突出,在稀土新材料中下游应用领域研发大多处于落后于国外技术先驱状态,要提高稀土新材料领域跨学科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稀土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快速增长,但绝大多数属于改良或边缘专利,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尤其是有原创性的国际专利并不多,很多核心技术都受到外国专利和技术壁垒的制约。
六大稀土集团成立前,稀土产业多年无序开采、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压价竞争,导致稀土只卖地,不卖稀缺性。六大集团成立以后,稀土行业整体表现为前强后弱,前矿、熔炼分离产品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成熟、实力雄厚,同时实行总量控制计划管理,资源集中,市场话语权得到提升。后端则是以提供终端应用组件为主的新型材料企业为主,企业多,分布广,呈现小而分散的特点。而与前一阶段计划经济相比,后端却是市场经济,这一特点使得稀土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交易不公开等问题,未能有效发挥稀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设一套完整的内需体系,注重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在新形势下,逐步形成了以消费为主、国内大循环为辅、国内国际双循环相结合的新发展格局。我们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合作和新优势。
建设一个统一的稀土产业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在稀土工业的产业链上,可以划分为原材料、中间产品(零部件)、下游应用终端。就稀土永磁产业链而言,钕铁硼氧化物和金属(上游原料)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数千家中小企业生产磁材毛坯(中游材料),终端用途包括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机、节能家电、而品牌手机等则具有绝对的市场话语权。对于上游垄断、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应用终端,中小企业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聚集,才能对峙,聚在一起,增强市场的主动权和议价话语权,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只有积极参与交易平台的共建与共享,能充分发挥我国稀土产业供应链、产业链优势,更好地支持我国稀土产业链的延伸和高端应用开发。
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有利于发挥我国稀土产业集中发展的政治优势,加强应对世界稀土供应格局的变化;打破美、日封锁和遏制我国稀土科技与应用产业发展面临的种种障碍,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一国是一国,一国是一国,一国是市场,一国是市场,一国是市场,一国是市场。
随着美国高通胀数据以及美国原油储备降至4年低位,以及市场对奥密克戎的担忧缓解,国际油价达到2个多月以来的新高,令铜价获得支撑。另外,鲍威尔最近在听证会上重申,美联储愿意遏制高通货膨胀,但同时表示,不会让紧缩政策引发经济衰退,基调偏温和,市场情绪温和,且基本金属市场有基础。美国消费物价指数12月的年度CPI数据是7%,这是40年来最高的,同时美国CPI同比增速也连续8个月超过5%。不过,由于数据没有达到市场预期的7%,美元指数加速下跌,一度突破95关口。
供应方面,数据显示,去年12月,中国电解铜产量为87.03万吨,同比增长5.38%,增幅0.97%。到了年底,铜冶炼厂的大修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同时,部分冶炼厂从事故中迅速恢复,加上上年度的赶产效应,去年12月国内电解铜产量远超市场预期,创下下半年以来新高,预计明年1月产量将维持高位。
市场需求方面,年尾气氛渐浓,国内铜价也出现五连跌。上周铜价下跌,下游原料备货增多,国内库存出现超预期下挫,库存量令现货升至400元/吨高位。据春节前补充库存的需求,现货价格有望维持高位运行,支持期货市场做多情绪。
上星期沪铜库存增加一万多吨,淡季效应开始显现,但由于春节临近,累库时间有限,加上废铜供应紧张,进口窗口关闭,进口补充受限,将以同期的最低库存进入新年旺季。从价格结构来看,沪铜淡季仍有上升空间,低库存支撑明显,尽管消费进入淡季,但实际压力不大。
总体上看,美联储会议记录发表鹰派言论之后,美元指数出现拐点,一度跌破95关口,给有色金属带来了上扬机会。
另外,疫情的爆发和欧洲能源问题的不断出现,使得有色金属供应受到影响,而且市场内外铜库存均处于低位,基本面仍具备较强支撑,铜价短期可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