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市场动态 >

中央财政将大幅增加地方转移支付

日期:2022-02-23阅读:194

近年来,财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包括增加中央财政补贴,提高调整比例,转移国有资本,丰富社会保障基金。

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长刘坤介绍了财政改革和发展,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2021年,全国总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0.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总公共预算支出规模为24.63万亿元,同比增长0.3%。

2021年,继续出台一批减税降费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2021年新增地方专项债券3.65万亿元,更好地发挥了稳增长、补短的作用。

2021年,全国教育支出3.76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9万亿元,卫生支出1.92万亿元,重点民生事项得到更好的财政保障。此外,财政还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展望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刘坤指出,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保持适当的支出强度,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务,加大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坚持党政机关紧张生活。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各方面应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力量应适当推进。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提高效率,更加注重准确性和可持续性。刘坤指出,提高效率是协调财政资源,加强预算编制、审计、支出和绩效管理,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确保宏观政策稳定有效。

为了促进今年第一季度经济的顺利开始,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央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减税政策,并提前发行了地方专项债券金额。财政部数据显示,去年年底提前发行的地方专项债券金额为1.46万亿元。1月份发行4844亿元,占提前发行限额的1/3。所有资金用于交通、市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经济适用房项目等关键领域。

中国财政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北林告诉《21世纪商业先驱报》,为了保持政府的整体杠杆率基本稳定,这意味着政府债务增长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大致相同。预计今年赤字率将超过3%,与2021年大致相同,专项债务规模不得低于2021年。

刘坤指出,在去年1.1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市场实体将有更多的收益感。2月14日,农历新年后召开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了一揽子减税、救助政策,包括加快中小微企业新设备折旧,延长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减税政策,扩大地方减税政策适用范围,免征公共交通行业增值税。从地方两会预算报告安排来看,地方政府普遍降低了2022年财政收入预期增长率。

据悉,2022年减税降费力度较大,继续实施科技、就业创业、医疗、教育等11项税收优惠政策,扩大部分现有政策的优惠力度,尽快推出一些新的政策措施。此外,减税还将精准努力,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小微企业救助和科技创新,研究出台精准扶持措施。徐宏才进一步指出,在减税降费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将放缓,中央财政将大幅增加地方转移支付,这是今年中央预算安排的重点。中央财政增加的转移支付规模将集中在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减税减费较多的地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县级财政保障,做好基层基本民生、工资、运营等工作。养老保险实现了全国统筹规划。刘坤指出,无论退休人员在哪个市、县,都能保证及时足额的养老金。

财政部副部长余伟平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我们正在密切关注相关配套文件的研究和制定,计算资金分配规模,合理调整区间资金短缺,加强对当地实施工作的跟踪和指导,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2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也发布了消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自今年1月起,全国养老保险统筹实施。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成立以来,从县级统筹规划开始,逐步提高统筹水平。

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财政改革发展。财政部长刘坤在会上表示,今年中央政府将大幅增加地方转移支付的规模,特别是一般转移支付,继续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牢牢把握基层三保底线。

刘坤曾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财政政策应适当推进,努力稳定宏观经济市场,保持稳定健康的经济环境。至于如何适当推进财政政策,刘坤在会议上表示,实际上是充分利用政策工具箱,提前发挥足够的数量,提前出台政策,提前实施效果。重点做好六个方面:一是实施更大的减税;二是保持适当的支出强度;三是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四是增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五是坚持党政机关生活紧张;六是严肃的财政纪律。

从去年全年运行的角度来看,财政直接机制充分发挥了一杆到底的优势,实现了管理效率和资本效益的双重提高。今年,财政部将进一步扩大直接资金的范围,完善直接资金的管理体系,加强资金监督,确保直接资金的标准化、安全、高效使用,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