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是一年两会季。我们的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他全面、深入、具体地阐述了有色金属工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热点、难点和关键点。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协调国内外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葛红林表示,有色金属行业应主动帮助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分析双碳目标的实施情况。他说,目前,大宗金属商品已成为双碳目标的社会焦点。
他说,碳降低应该从定性上升到定量,并科学地确定国家生产监管指标。虽然这样的顶层设计很困难,但它必须这样做。首要任务是对基本金属进行未来需求分析,形成可预测的监管指标,有些需要逐步减少,有些需要在上限下逐步增加,以实现有效有序的碳降低。要穿透问题,准确实施政策,提高总量监管的可操作性。近年来,电解铝产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受到了行业内外的高度赞扬。重要原因是生产能力的上限已经科学确定。
葛红林说:高能耗产品并不是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高能耗。过去,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同时被列为高能耗行业,但事实上,只有冶炼是高能耗行业,压延加工不是。可以看出,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专业的工作愿景。如果我们看不到问题,我们就不能准确地实施政策,有效地操作,甚至浪费政策资金,效果将大大降低。
其次,我们应该减少出口,增加进口。目前,我国基本金属产量占世界的50%以上。为了适应新发展阶段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有必要从鼓励出口转变为限制出口,甚至鼓励进口。虽然基本金属出口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获得企业经济效益,但它也消耗国内能源,相应地将污染留在中国。因此,我们不仅要计算经济账户,还要计算经济和社会的总体规划账户,敢于减少基本金属的出口。
同时,我们应该突破该行业的技术内部卷。葛红林表示,从学科上讲,有色金属来自冶金,冶金来自化工。随着工业的发展,有色金属、钢铁和化工三大产业逐渐形成。事实上,这是三个同源产业。事实上,有许多科技相互关联。打破行业界限,促进钢铁、有色金属与化工企业区域流程优化整合,相互融合嵌入,实现流程再造。这不仅会产生数量飞跃,还会导致质的变化,促进产业发展和双碳目标。例如,一家铝镁设计研究所为沿海一家钢铁企业设计的240万吨氧化铝项目,通过利用钢厂余热、配套码头等现有设施,成功降低成本,实现节能减排。
优化国家布局。2021年,一些地方脱离现实,双碳目标设定过高,降速要求过快,高能耗项目一刀切关闭。葛红林认为,上述行为危害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他说,我们应该坚持在总量控制下完成科学布局。要敢于突破,不能让现状布局。对于高能耗行业,要鼓励实现以先进产能取代落后产能的平衡,努力将项目配置在清洁能源占比较高的地区,提高集约化、现代化水平,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例如,减少煤炭生产区的煤炭、电力和铝,增加水电区的水电和铝。
我们应该致力于循环再生。葛红林认为,高能耗产品往往是高负荷产品。我们应该珍惜第一次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并将其转化为未来回收中的负荷能量。可以说,回收是将高能耗释放转化为低能耗产品的过程。例如,废钢通过电炉生产的钢节省了铁矿石通过高炉炼铁的能耗;再生铝生产的铝节省了通过氧化铝生产电解铝的能耗,可以说是一次性能耗,终身使用。
中国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能耗产品的产量已接近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连续十多年的高消费为中国积累了大量的高能耗产品,如钢铁、铝、铜等。随着以往消费的高能耗原金属逐渐进入回收周期,高负荷可再生金属的替代将释放出巨大的和碳减少潜力。因此,大力发展可再生金属行业,加快高能耗产品的回收利用,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葛红林分析了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现状。他说,进入21世纪后,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从数量上看,中国有色金属总量多年来一直居世界第一,生产、消费、贸易是世界第一,牢固奠定了世界有色金属行业大国的地位,基本满足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质量方面,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不仅冶金技术水平进入世界第一,实现了部分冶金技术设备、工程和服务的完整出口,而且加工业设备水平大大提高,普通加工材料产品可以充分满足国内需求,部分中高端加工产品实现进口替代和批量出口。同时,在高速列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重大项目中,我国自主开发的铜、铝、钛、镍、钴、锂、钨、硅、锆、镓、锗、稀土等多种有色金属高端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说,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具备从大到强转型的坚实条件。高端产业供应是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在当前形势下从大到强的必然趋势。
目前,受国际和国内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突发因素的影响,有色金属行业原材料价格波动对行业的影响也不容低估。结合2021年大宗原材料市场波动,葛红林提出市场调整,顺周期调整应突出跟踪监控,逆周期调整应突出准确果断。
葛红林表示,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国家对电解铝行业采取的宏观监管政策是反周期监管与跨周期监管有机结合的成功模式。以《国务院关于解决严重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为标志,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特别是《关于印发部分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127号)和《关于印发清理整顿电解铝行业违法项目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家发展工业[2017]656号),从根本上控制了我国电解铝行业无序扩张的混乱。电解铝总产能4500万吨的上限形成,新产能只能通过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来实现。正因为如此,中国电解铝行业在环保、双碳等工作要求下,走出了向清洁能源地区转移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国家,其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虽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买家,但它没有权利定价铁矿石。从根本上说,这是钢铁行业长期以来对国际铁矿石资源的战略判断。
当铁矿石价格较低时,开采比购买更好;当铁矿石价格矿石价格较高时,最高的是开采损失的论点;当企业投资于发达国家时,最高的是害怕被对方秘密计算;当企业投资于第三世界时,最高的是地缘政治无法控制的论点。此外,矿山开发周期过长,配套设施建设成本过高,整体收益大于损失。最终的结果是,中国钢铁行业错过了上一轮海外铁矿石资源合作开发利用跨周期战略调整的机会。中国的钢铁行业,必须从中吸取教训,不能犹豫。
目前,有色金属行业不仅要注意反周期调整,还要注意跨周期调整。反周期调整更多的是为了展示战术操作水平,而跨周期调整不仅是为了展示战略的智慧,也是为了展示战术的智慧。此外,上一个周期的战略错误不仅会对当前周期产业的稳定发展造成巨大损害,而且会用历史时间来弥补。
因此,整个有色金属行业应密切跟踪形势变化,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底线思维,始终拧紧风险防控弦,筑起风险防控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