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市场动态 >

京津冀构建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的空间布局

日期:2022-03-24阅读:147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更高水平的国家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落实。

建立更高水平的国家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体育力量建设的重要基石,是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期望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繁荣取得更明显实质性进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决策部署,提高人民的体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对建立更高水平的国家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以下意见。

(1)指导思想。**进一步发挥政府作用,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优化资源布局,扩大服务供应,建设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确保更高水平的国家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2)工作原则。

-覆盖全民,以公益为导向。完善促进全民健身的制度措施,扩大公益基础服务供应,提高参与度,提高可及性,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民,服务全民,造福全民。

-科学布局,协调城乡发展。以需求为导向,配置国家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引导优质资源延伸到基层。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促进国家健身公共服务城乡协调发展。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和科技支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供给模式创新。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促进全民健身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

-政府指导和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保障基础、覆盖底线的作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国家健身发展长效机制。

(3)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立了更高水平的国家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人均体育场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8.5%。政府提供的国家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标准更加完善,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力量提供的包容性公共服务可以支付,价格可以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督,人们的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到2035年,全面建立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国家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体育、休闲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4)完善国家健身组织网络。积极、稳定地推动体育协会与体育行政部门脱钩。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政策指导和监督管理。国家个人体育协会应当加强与会员单位的联系和服务,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支持国家个人体育协会积极发展单位成员,探索个人成员的发展。以体育项目的推广和推广为单一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支持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定期、制度化地组织健身活动。鼓励社区活动中群众自发健身组织的发展。

(5)巩固社区国家健身基础。将国家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培养一批融入社区的基层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社区活动合格的基层体育组织可以依法向县级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在社区设立健身活动网站,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的社区组织健身活动。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照明项目。

(6)促进全民共享更多竞技体育成果。推动体育系统管理的培训中心、基地、体校健身设施和体育康复服务向社会开放。促进国家队培训方法、日常食谱和康复技能的市场化发展和成果转化。建立国家队、省队运动员进入校园、社区体系、现役国家队、省队运动员每年在中小学或社区开展一定时间的健身指导服务。建立全社会体育水平体系,完善教练和裁判评价体系。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帮助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机制。

(7)根据人口要素统筹资源布局。加强国家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基础薄弱地区和群众倾斜,与常住人口总量、结构和流动趋势相衔接。完善农村国家健身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乡服务内容与标准的统一联系。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制定统一的国家健身计划,促进区域健身步道、沿河步道、城市绿道互联互通、健身设施共建共享。

(8)优化城市国家健身功能布局。大城市中心城区应推广功能复合、集约化、紧凑型健身设施发展模式的三维发展。大中型城市应加强多中心、多层次、多节点的国家健身资源布局,创造现代时尚的健身场景。县城市化应同时规划和建设健身设施。老城区应结合城市更新行动,鼓励利用市场机制振兴低效土地,增加开放式健身设施。新城区应结合城市空白和绿色,科学规划社区国家健身中心,建设与生产生活空间相结合的健身设施,嵌套在绿色走廊和楔子上。

(9)构建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的空间布局。结合实施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广东、香港、澳门大湾区建设,促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发展等重大战略,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完善健身设施布局。研究推进河北崇礼、吉林长白山(603099、诊断股票)(非红线区)、黑龙江亚布力、新疆阿勒泰等地冰雪丝带建设。支持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支持新疆和吉林共同建设中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沿太行山、京杭大运河、西安至成都、青藏公路、丝绸之路、318国道、长江、黄河建设四横,建设户外运动三纵四横空间布局。

(10)建立群众周围的体育生态系统。实施国家健身设施加强薄弱环节项目,建设国家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等健身设施,加强乡镇、街道健身场设备配置,建设多层次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新居住区应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小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土地不小于0.3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公共健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不符合标准的,不得交付使用。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人民健身房,鼓励合格的企业事业单位利用自己的资源建设和共享健身空间。建设国家国家健身信息服务平台。

(11)扩大国家健身的新空间。制定国家步道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和建设指南。支持依法利用林业生产用地建设森林小径、登山小径等健身设施。促进体育公园的建设,促进体育公园对公众的免费开放。在现有的郊区公园中,城市公园根据当地情况建立了一定比例的健身设施。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支持利用山地森林、河流峡谷、草地沙漠等地形建设特色体育公园,在河流、湖泊、海滩等地建设健身小径,建立必要的预警设施和标志。

(12)完善户外运动设施。加强冰雪、山区等户外运动营地、登山路、徒步路、自行车道等设施建设。加强户外运动目的地与交通干线之间的连接,完善停车、供电、供水、卫生、通信、标志、应急救援等配套设施。公共户外运动空间可配备智能淋浴、更衣、储物等设施。支持建设符合环保安全要求的气膜结构健身房等新型健身场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