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人民币计价出口增长率为12.9%,前值为13.6%。在贸易对象方面,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第一季度,中国对欧盟、美国、韩国和日本的计价出口分别增长了21%.14.3%.14.6%.6.1%,东盟增长了10%,出口继续积极增长。
中国的供对变化,中国的供给优势奠定了出口韧性。此前,市场担心3月份一系列风险事件对出口的影响。国内疫情反复影响外贸货运,俄罗斯相关制裁可能影响订单稳定性。在3月份发布的《2022年外贸开局良好,供给优势应对多事之春》中,我们提出2022年多事之春(疫情扰动。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冲突。海外流动性收紧预期。在全球通胀压力等方面,我们应该关注中国的供给优势,这是奠定中国出口韧性的决定性力量。3月份,出口数据继续高速增长,证实了早期观点,反映了中国以不变应对变化的供给优势,如疫情扰乱上海、深圳等港口外贸,相关部门迅速实施了一系列稳定外贸措施,应对并将其分配到其他港口。同时,价格因素也支持出口增长。出口价格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高度相关。第一季度CRB指数同比增长,导致出口价格指数大幅上涨14.1%。
展望未来,我们对中国在供给优势的帮助下不断变化持乐观态度。我们认为,2022年把握出口趋势的关键在于研究和判断供需格局的变化。根据彭博市场的一致预期,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节奏表现为高、低。对高通胀和流动性收紧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未来衰退的预期。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短期冲突也扰乱了欧洲经济,海外需求预计将逐季减弱。在供给方面,我们认为中国具有突出的供给优势。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经济制裁等不确定性事件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中国的供给优势突出,贸易领域的风险规避情绪有利于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海外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正常化面临挑战,影响其供给修复。前者受经济衰退和财政刺激下降的影响,后者受到货币政策流动收紧的影响,海外供应方面的担忧。综上所述,我们保持了2022年人民币计价出口增速8.5%的判断,节奏表现为前高后低。
关注出口的间接拉动作用。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出口直接通过贸易顺差规模影响经济增长表现;同时,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映射。参与全球竞争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部门意味着出口繁荣对就业和制造业起着重要的间接作用。2021年下半年,市场对2022年的出口预期持悲观态度,认为中国全球出口份额的下降将导致出口下降,拖累经济。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仅从出口的直接影响来看,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关注2022年出口的间接作用。一方面,它在确保市场实体稳定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对推动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支持。
出口韧性有助于确保市场实体稳定就业。由于出口韧性,中国第一季度有43.2万家外贸企业取得了进出口业绩,同比增长5.7%。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4.52万亿元,增长14.1%,占48%,同比增长1.4个百分点,比外贸总体增长率高3.4个百分点,推动外贸增长6.6个百分点。目前,中国面临着需求收缩和供给影响。预计将减弱三重压力。2022年2月,调查失业率达到5.5%的阈值。3月份疫情蔓延,疫情及其次生伤害对服务业和就业的次生影响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出口韧性、外贸企业数量和经营表现良好,加上一系列稳定外贸、财税优惠政策的支持,预计将积极支持市场实体和稳定就业。
出口推动制造业投资稳步增长。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出口机电产品3.05万亿元,增长9.8%,占出口总值的58.4%,其中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汽车出口分别增长100.8%.53.7%和83.4%。至于机电产品的高增长率,一些市场声音认为机电产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美国。欧盟等海外发达经济体对耐用品的消费需求。随着耐用品消费需求的下降,我们认为中国机电产品的增长率也将下降。我们认为,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汽车的快速增长本质上是在全球能源和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可持续性低于传统汽车。
因此,在海外发达经济体耐用品消费需求逐渐达到顶峰和下降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中国在机电产品背后的相关产业链中占有主导地位,有助于保持机电产品的出口韧性。这一逻辑的背后是中国从制造业向制造业转型的过程,制造业企业不断转型升级。扩大投资供给优势,重点体现在制造业供给侧和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基础再造两个方面,前者对应强链,后者重点关注产业新能源和产业智能转型,我们认为这两个驱动制造业投资预计将成为2022年稳定增长的最重要变量,具体内容可参考我们最近发布的新制造业稳定增长系列报告。
3月份人民币计价进口同比-1.7%,前值为12.9%。就贸易对象而言,3月份,中国从美国、欧盟、东盟和日本的计价进口增长分别为-11.9%-3.7%.2.7%和-9.8%。在主要进口产品中,原油、铁矿石、大豆、集成电路等进口数量分别增长-14%-14.5%。
疫情因素扰动,价格支撑下降,3月份进口负。我们认为,3月份进口数据负转移主要来自两个因素:一是疫情扰动,二是价格支撑下降。首先,奥密克荣疫情在3月份在中国迅速蔓延,吉林、上海等单日确诊病例超过100例,给进口带来了积极和被动的需求影响;一方面,考虑到奥密克荣传染性强,疫情影响扰乱了交通、物流、生产等领域,部分需求被动收缩。3月上、中、下旬,与外贸相比,八大港口的内贸增长率分别下降了10.7.23.2和17.4个百分点。内贸数据的显著下降是由疫情干扰引起的。另一方面,疫情影响服务业和工业部门叠加了疫情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积极减少部分需求。
其次,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下降,基数效应下降,进口价格支撑环比下降。进口价格指数与CRB指数高度相关。3月份,CRB能源、工业原材料、金属等价格环比下降。一方面,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下降,另一方面,2021年基数上升。总体而言,进口价格的增长率可能从2021年下半年的23%下降到个位数。
展望未来,国内需求仍然是解释进口的关键变量。在稳定增长的背景下,进口并不薄弱。我们认为,疫情干扰只是短期干扰,可持续性有限,对物流、生产等环节的影响自3月下旬以来发生了变化。各地积极开展防疫演练也有助于今后应对。我们保持早期观点,国内需求仍然是决定进口的核心变量。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将为5.6%,四季度分别为5.4%.4.8%.5.7%和6.2%。在稳定增长的背景下,进口并不薄弱。高频率可以关注克强指数的反弹。此外,我们预计大宗商品价格将保持高位。考虑到去年价格的高基数,价格因素对进口的支持将逐渐下降。总的来说,我们认为保持进口增长率的概率是高是低。
Q1贸易顺差持续高增长,推动名义GDP增长。2022年第一季度,贸易顺差达到10393.8亿元(1633.4亿美元),再次突破万亿大关,继续高增长水平。其中,3月份贸易顺差达到473.8亿美元,中国对美国、欧盟、东盟、日本、韩国的贸易顺差分别达到320.9.20.7.76.6和-82.3亿美元。总的来说,贸易顺差超出预期,会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韧性。我们预计Q1万亿元以上的贸易顺差规模将推动名义GDP1.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