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新股破发甚至首日破发的频繁出现,注册制度下的新股定价机制正在发挥调整作用,迫使发行人审慎定价。5月份上市的江苏华晨、科技创新材料等5只新股首日未破发,待上市的新股市盈率明显下降。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5月17日,除上市新股外,创业板、科技创新板、主板、北交所分别有4只、3只、3只、4只新股在14只待上市新股中披露发行公告。除科技创新板新股云不适用于科技发行市盈率外,其余13只待上市新股对应的市盈率低于近一个月行业平均静态市盈率,新股发行市盈率下降趋势明显。
菲菱科思5月16日宣布,截至2022年5月12日,中国证券指数有限公司上个月发布的行业静态平均市盈率为31.13倍。2021年经审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发行价72.00元/股对应的公司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稀释后的市盈率为24.07倍。
同日,必益微宣布,本次发行价格55.15元/股对应的公司,扣除2021年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市盈率为16.24倍,低于中国证券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公司所在行业近一个月的平均静态市盈率为41.66倍,也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静态市盈率。
此前,新股中科江南、阳光乳业等公司公布的发行市盈率也低于其行业近一个月的平均静态市盈率。
开源证券研究报告称,近期新股市场大规模破发后,在市场自我调节的作用下,注册板块新股发行的市盈率和新股发行的市盈率逐渐下降。截至2022年第16周,已分别下降至42.5倍和26.8%,表明线下报价正逐渐回归理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股破发现象与二级市场趋势密切相关,是市场理性回归的过程。破发迫使发行人在一级市场审慎定价,这也表明新股在注册制度下的市场动态调整机制是有效的。
根据同花顺的数据,截至5月17日,共有127只新股上市,其中37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新股破发率达到29.13%。4月份新股破发率最高,超过40%。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3月和4月,在整体市场情绪低落的环境下,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分别达到35.3%和48.6%。从板块分布来看,科技创新板和创业板新股破发相对集中。2022年4月破发的17只新股中,13只是科技创新板上市的新股,4只是创业板上市的新股。
自今年5月以来,新股发行步伐放缓,上市新股未破发。新股发行的市盈率整体下降,定价更加理性。其中,普瑞斯于5月17日登陆创业板,涨幅59.49%;北京证券交易所新股科技创新材料于5月13日上市,发行价格为4.6元/股。上市第一天,它一度触及暂停,最终报收11.13元,比发行价高出141.96%。江苏华晨、明科精技、嘉环科技三只新股首日均涨幅超过43%。
华金证券研究报告称,新股定价的主导地位可能开始转向二级市场,预计将进行定价游戏。从注册新股数据来看,4月份新股发行定价未能继续下行趋势,但略有上升;但在发行市盈率上升的背景下,新股开盘市盈率不仅没有上升,甚至略有下降,新收益降至注册制度实施以来的最低水平,新股定价的主导地位可能逐渐转向二级市场,二次迫使一级发行定价修正成为可能。德邦证券认为,新股定价回归理性,破发是正常的,反映了注册制度要求下的市场定价。随着破发潮的到来,承销商在承销模式下需要承担破发风险和资本占用成本。
与此同时,证券公司的定价能力也不断受到考验。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4月份公开表示,许多企业最近的IPO价格低于发行价格,原因不是因为IPO太多,而是IPO定价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上海证券交易所最近组织了一些证券公司举办研讨会,讨论破发现象。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会议上强调,主承销商应按照协会规范要求仔细撰写投资价值报告,充分开展投资者路演沟通,提高市场风险,管理发行人估值定价预期,合理规划投资项目,充分考虑市场、行业和承销风险,仔细确定发行价格。据报道,下一步,上海证券交易所考虑将大比例的破发指标纳入主承销商的实践质量评价。
最近,在新股查询过程中,一家证券公司的乌龙报价受到了迅速处罚,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在科技创新板新股思特威的查询过程中,西部证券瑞和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定价960元,比发行价高出31.51元/股30倍。西部证券表示,由于交易操作错误,报价错误。针对乌龙报价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新股破发数量的增加,对证券公司的定价能力进行了越来越多的考验。证券公司在新股定价中承担重要责任,对报价不规范、随机报价的证券公司进行处罚,并督促其规范报价的专业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