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上证发布了题为《原材料自主可控,引领POCT检测发展》的安旭生物研究报告(SH688075,股价182.83元,市值112.14亿),引得安旭生物不得不澄清。
半年后,6月17日,上海证券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一份新闻,称上海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在研究报告发布前没有合理的分析结论基础,质量控制不足。因此,上海证券研究所副主任邵瑞和签署分析师黄卓分别采取了相应的监管措施。
6月17日,上海证券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对上海证券采取警告措施的决定。上海证券监督管理局认为,上海证券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分析结论的合理依据不足,研究报告发布前的质量控制不足。
除对上海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外,还要求上海证券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引以为戒,认真查找问题整改情况,持续完善内控,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上海证监局也就此采取了了监管谈话措施。上海证监局表示,邵瑞作为上海证券研究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对公司研究报告发布前质量控制不足负责;黄卓作为证券研究报告的署名分析师,对研究报告分析结论的合理依据不足负责。
今年早些时候,肺炎检测概念已成为2022年a股年初最热门板块之一,安旭生物股价也利用这一趋势大幅上涨。1月11日,上海证券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安旭生物:独立控制原材料,引领POCT检测的发展》,建议推荐买入评级。
该报告称,预计2021~2023年安旭生物将实现归母净利润7.26亿元/29.8亿元/16.55亿元,同比增长11.9%/311.5%/44.6%,对应EPS为11.84元/48.72元/26.98元,2021~2023年PE估值为15.8倍/3.67倍/6.62倍。对市场广阔的POCT检测赛道持乐观态度。同时,公司是一家核心POCT试剂提供商,具有较高的原材料供应能力和丰富的品类。在海外疫情的催化和独家自主测试笔销售的推动下,其业绩有望显著提升。未来,公司还可以利用大量利润现金进行产品研发、渠道扩张和产能提升,前景广阔。
然而,就在1月11日晚上,安旭生物发布了一份澄清声明,称公司关注上海证券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3年业绩的盈利预测,但公司没有接受任何形式的上海证券相关人员的采访和研究,也没有向外界提供相关业绩数据和业务数据,尚未披露。该报告仅为上海证券研究院的意见,不代表公司的立场。
此外,安旭生物还强调,该公司最近获得了欧盟CE认证,获得了新的冠状病毒抗原自检试剂产品和新的冠状病毒抗原鼻腔检测试剂(自检)。该公司的产品仍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风险,因为上述产品认证不是公司独有的,市场上有类似产品或其他检测产品。
上市公司年初还澄清了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
事实上,证券公司的研究报告翻车偶尔会引起上市公司的澄清。今年年初,除上述上海证券外,上市公司打脸了中信证券(SH600030,股价20.82元,市值3086亿)发布的研究报告。
今年1月13日,中信证券发布了一份关于东方生物(SH688298,股价132.80元,市值223亿元)的重大问题的评论,这是一份名为《美国推出新冠肺炎快速检测计划,培育抗原检测新蓝海,提高目标价格》的研究报告。报告称,鉴于公司新拓美国抗原检测市场,考虑到人口基数和最近单日确诊病例的数量,预计美国整体抗原检测市场的需求空间是欧洲市场的两倍多,供应格局更好,蓝海市场的特点是显著的。
上述研究报告进一步表示,公司与西门子的深度合作模式已在欧洲市场得到验证,预计未来在美国市场持续盈利能力将超出市场预期。EPS预测到45.04元/75.49元/40.25元(原预测为41.67元/19.28元/19.96元)至2021~2023年,目标价格上调至528元(注:东方生物股价在报告发布时为350.02元,原复权为241.82元),对应2022年7倍PE,保持买入评级。
至于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的内容,东方生物公司发布了一份声明中股票交易异常波动1月14日表示,该公司注意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门进行利润预测的公司从2022年到2023年,并解释如下:该报告仅为中信证券研究部的意见,不代表该公司的立场;该公司没有向外界提供未披露的相关业务业绩数据;也没有对2022~2023年的业务业绩进行任何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