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分析
当前位置:主页 > 行情分析 >

我们需要鼓励平台企业吸收更灵活的就业机会

日期:2022-07-29阅读:105

受国际形势叠加疫情扰动等因素影响,上半年中国经济金融市场波动较大。5月以来,随着上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经济复苏势头良好,制造业和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上升,市场主体活力逐渐恢复,6月份信贷和社会金融数据明显超预期,为下半年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半年,中国实现了经济增长2.5%,下半年,在经济复苏加速的情况下,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4.2%~4.5%。为加快经济复苏,保持年度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范围内,当前宏观政策应统筹处理八大关系,切实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长期和短期政策协调工作,防止海外市场货币政策收紧带来的溢出效应,加快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下半年经济稳定健康增长。

目前,中国面临着稳定增长和保障就业的双重压力,两者都非常重要,但两者的政策重点不同。稳定增长更多地依赖于投资,而保障就业更多地侧重于帮助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两年多,市场主体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有所减弱。去年以来,平台企业、中小企业、餐饮零售企业纷纷裁员,招聘需求大幅萎缩。

在当前形势下,要坚持把保就业放在首位,保就业就是保基本民生: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救助,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延期缴纳、稳定岗位返还、留岗补贴、吸纳就业补贴等政策的落实,加快省级失业保险基金统筹,确保稳定就业资金来源。我们应该继续扩大优惠政策“免申即享”范围,通过大数据信息比对,实现企业优惠政策“快速兑现,直接到账”。此外,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救助政策的实施细节,形成各缴政策的阶梯式补缴机制,防止各项缓缴费用集中补缴,增加企业经营困难。

二是要加快出台一揽子有针对性的政策,着力解决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加强线上就业信息平台和招聘渠道建设,由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定期组织权威分行业、分区域、分岗位线上招聘会,完善需求推送、简历预筛选、视频面试到合同签订的线上闭环招聘流程,提高线上招聘签约成功率。完善疫情期间农民工就业专项服务,搭建农民工统一就业信息平台,加强区域间劳动合作与信息对接,为贫困农民工提供失业周转救助,完善农民工基本生活保障。要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作用,创新方式方法,为重点就业群体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技能培训、信息精准传递等多元化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效率。

第三,我们需要鼓励平台企业吸收更灵活的就业机会。目前,通过大力发展平台经济,促进灵活就业,已成为扩大青年群体就业的重要渠道。加快明确平台垄断公司的监督管理措施,引入平台企业整改计划,提高平台经济灵活就业吸收能力。同时,在准确定义各种平台就业性质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平台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体系,探索符合灵活就业特点的社会保险体系“单项工伤保险”积极推进职业伤害保险试点,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支付方式,进一步放开社会保障相关户籍限制。尽快明确平台用人单位的监管主体,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促进市场监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平台企业主管部门之间正常沟通机制的形成,引导平台公司继续完善工人权益保护机制。

这一轮疫情防控难度大,持续时间长。目前,全国恢复工作和生产的速度正在加快。然而,疫情防控带来的人流、物流、交通流量的阻断,影响了线下消费场景。同时,疫情对居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有很大影响。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由负转正,达到3.1%,环比反弹9.8个百分点,但离疫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加快内需复苏。在疫情防控方面,要继续推进核酸检测规范化、便捷化,加强港口城市和热门旅游城市核酸筛查,继续做好物流、交通、航空等重点行业的疫情防控工作,逐步放开人流和物流限制,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在促进消费方面,一是继续推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社区集体装修、旧城改造等领域的消费,出台更大的消费刺激政策,从购买和使用环节加大政策刺激力度,促进服务标准化,增强居民消费意愿。二是巩固疫情期间形成的新消费模式,继续推动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转型。在充分评估疫情传播风险的基础上,推动室内消费向户外消费转移,鼓励夜市消费,创造更丰富的消费场景,加快培育国家潮流消费、绿色消费、免税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第三,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物流等行业的定向支持力度,灵活设计消费券使用模式,与主流消费节、特色节日形成联动,通过包容性消费券与定向行业补贴相结合,提升消费活力。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加上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的影响。自今年3月以来,布伦特原油价格一直高于100美元/桶,南华工业产品和能源化工指数在过去一年分别上涨了27%和42%。受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影响,中国6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达2.5%,环比和同比分别增加00%.4个百分点,1.四个百分点。由于龙头企业的溢价能力明显高于中小企业,目前原材料和输入成本的压力更多地由中小企业承担,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明显加大。今年2月以来,我国小工业企业亏损企业数量增速和亏损增速明显加快,5月份分别达到31%和44%,较去年同期增长37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

当前要处理好通货膨胀与企业成本压力释放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合理引导企业释放成本压力,继续发挥产业链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科研能力、数字技术水平和生产质量,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消化部分成本,通过降低价格来释放部分成本。

二是尽快理顺价格传递机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战略合作,加强协同效应,避免产业链中小企业和配套零部件制造商成本增加负担过多,形成合理的产业链成本分担机制。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准确支持,研究受成本影响严重的行业和企业的补贴计划或贷款贴息计划,以缓解短期经营压力。

第三,通过价格分析、研究和判断,监测居民生活资料价格,提前采取措施,抑制价格上涨对基本生活必需品等民生领域的影响,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继续完善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的期货交易市场,完善证券和期货市场监测和预警体系,完善期货交易市场在风险管理、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稳定市场预期。

第四,我们要坚持不进行洪水灌溉,把握稳定增长与稳定价格目标之间的平衡,不断完善与市场的沟通机制,加强市场对货币政策稳定价格的认识,增强市场信心。我们需要继续保持合理和充足的流动性,充分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更直接的实体经济工具,有效地将总体政策与结构性政策相结合,防止流动性通胀和输入性通胀的困境。

为了应对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压力,稳定经济市场,自年初以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稳定房地产的政策。然而,目前三、四级城市的房地产问题仍然很严重。同时,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弹性仍较强。房地产政策总量的放松可能导致一线城市房价进一步上涨,稳定房地产市场与稳定房价之间的矛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