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通华顺的数据,截至7月28日,根据最新公告日期,共有216家上市公司推进了员工持股计划。其中,132家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在今年内完成,另有84家公司目前正处于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计划的通过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公司“0元”监管机构询问了员工持股计划。业内人士表示,员工持股计划作为资本市场式之一,员工持股计划比股权激励计划更灵活,因此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然而,一些已经启动了“0元”持股计划上市公司市值相对较小,业绩不突出,背后的资金来源、业绩考核指标和实施原因需要投资者关注和筛选。
根据顺数据显示,根据最新公告日期,今年共有216家上市公司推进员工持股计划。其中,60多家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超过1亿元。恒力石化、东方盛虹、通威、工业富联、三棵树员工持股计划总资金分别为73.80亿元,32.60亿元,28亿元,20亿元,20亿元,排名前五。
从股份来源来看,员工持股计划的股份来源多为上市公司回购,个别公司股份来源为非公开发行。
就参与人数而言,和邦生物参与人数为5300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107.75%,排名第一。金徽股份、四会富仕、塔牌集团、三棵树持股计划参与人数分别占员工总数的96%.03%,59.08%,48.42%,48.36%,分别排名第二至五。
业内人士表示,股权激励计划和员工持股计划是资本市场两种重要的员工激励方式。与股权激励计划相比,员工持股计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受到许多上市公司的青睐。
“员工持股计划实际上是向员工支付期权工资,旨在将员工激励与企业绩效目标绑定,激励与目标一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潘和林说。
许多上市公司还在公告中表示,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可以充分发挥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为用户创造价值,提高竞争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创造股东价值,吸引人才,创新公司薪酬管理体系。
10多家公司实施多期持股计划
为了不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公司的竞争力,许多公司热衷于中长期员工持股计划。记者指出,恒力石化、汇顶科技、海尔智佳等10多家公司实施了多期员工持股计划。
自2017年6月发布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以来,截至今年5月,恒力石化已完成第六期员工持股计划,共有1.1万名员工参与。根据恒力石化此前的公告,公司第六期员工持股计划通过转让公司回购的股票和二级市场集中竞价交易,共持有公司股票2股.9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亿股.14%。汇顶科技自今年以来也发布了两项员工持股计划。目前,公司2022年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已被股东大会通过。此前,公司连续三年发布员工持股计划。
根据海尔智家公告,公司第四期员工持股计划持有的255.所有13万全部出售。与此同时,公司2022年H股核心员工持股计划已完成海尔智家股份的购买,锁定期为2022年7月26日至2023年7月25日。此外,公司还于2021年发布了A股和H股员工持股计划(2021-2025年)草案。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通达股份、开润股份等多家公司因披露“0元”监管部门询问员工持股计划。
零对价转让,未设置公司级绩效考核,福光股份此前提出了有争议的员工持股计划。对此,上海证券交易所多次提出三个问题,要求公司补充员工持股计划以零对价转让回购股份的主要考虑,未设置绩效考核指标是否符合公司当前业务发展和绩效改进的要求,公司计划如何确保持股计划有效产生激励效果。随后,福光股份修订了员工持股计划,将股份转让价格从0元/股调整为10元/股,增加了公司层面的整体绩效考核目标。
通达股份也因推出“0元”员工持股计划受到监管机构的关注。深圳证券交易所要求公司解释零对价是否符合《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指导意见》“自负盈亏,自负风险,与其他投资者权益平等”基本原则;是否向特定对象输送利益,是否为伪装的股权激励计划,是否避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对授予价格、分期终止销售限制等相关要求。
此外,在开润上市以来发布的六期员工持股计划中,第一期仅通过竞价交易、大宗交易等方式购买持有股份,不涉及零对价转让;其余五期员工无需支付对价。因此,公司多次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关注函。
“除部分龙头企业外,部分市值小、业绩不突出的公司也推出了0元持股计划。这些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绩效考核指标和实施原因都需要投资者的关注和筛选。”云泰资本创始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傅立春表示,监管机构关注零成本持股计划是否存在利益转移和激励效应,有助于引导市场形成健康有序的生态。
“虽然有些公司对绩效考核目标有限制,但一般来说,零成本员工持股计划是不合理的。员工持股成本也是持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员工支付成本,才能与企业绩效目标深度绑定,激励作用才会更加明显。”潘和林说,一方面,员工在持股计划中的成本不应高于员工的潜在收入;另一方面,持股计划中的业绩目标不应过低,以防止侵犯股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