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上证科技创新板高端装备制造指数和上证科技创新板新材料指数登陆科技创新板。
3岁以上的科技创新委员会取得了显著成就。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截至7月22日,科技创新委员会共有上市公司439家,首次公开发行(IPO)融资总额6400亿元,总市值5400亿元.5万亿元,分别占同期a股新上市公司数量的34%和IPO41%的融资。
三年来,科技创新板试点登记制度有序运行,“硬科技”色彩逐渐显现,改革“试验田”充分发挥作用,不断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硬字当头”科技、资本和产业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
在模拟高铁线路上,可以实现高速列车的全场景控制。坐在驾驶员模拟舱里,可以体验自动驾驶的飞驰感……走进中铁通信信号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仿真实验室、高铁“大脑”运行过程一目了然。今年3月,公司提供的综合仿真测试帮助开通匈塞铁路贝诺段。
“2019年7月在科技创新板上市后,我们有了更多的资金建设仿真实验室,三年来共投入1年.3亿元。目前,实验室可实现各类轨道交通系统11亿元。∶1模拟,模拟规模世界领先。”中国铁路通信信号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志亮介绍,上市加快了企业创新步伐,促进了企业领先创新成果的研发,解决了中国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受人控制的问题。
“硬字当头”,科技创新板放大“硬科技”企业的产业集聚效应。科技创新板成立以来,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更多要素资源聚焦科技创新领域。在过去的三年里,科技创新委员会已经成为许多像中国通用号码这样的公司“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截至今年6月底,科技创新板共上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147家,高端设备公司97家,生物医药公司93家,新材料公司39家,节能环保公司31家,新能源公司24家。
“硬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板沃土“滋养”呈现高质量发展势头。从创新成果来看,科技创新板平均每家公司拥有发明专利108项,2021年科技创新板公司新增发明专利7800余项。从研发强度来看,2019-2021年,科技创新板公司共投资2144亿元。从公司业绩来看,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科技创新板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76%,近90%的公司营业收入增长。
科技创新委员会点燃了创新引擎,有效地激发了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力。科技创新委员会开放了科技创新产业的募集、投资、管理和退出。90%的科技创新委员会公司在上市前得到了风险投资资本的支持,促进了科技与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科技创新委员会继续推动形成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引导资本投资的有效循环,创造生产、学习、研究、资本共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良好生态。
风险投资机构创始合伙人李亮认为,科技创新委员会一方面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另一方面也增强资本市场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服务水平,缩短风险投资周期,实现风险资本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促进更多风险资本投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板符合我们的发展需要。”一家在科技创新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表示,多元化、包容化的上市条件和公开透明的审计登记机制,大大增强了企业的获得感。“再融资和并购制度同时提高了审计效率,更加注重产业协调,有利于我们与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建设独立信息产业社区。”
“科技研发存在不确定性。通过制度改革,科技创新委员会更好地适应了硬技术背后的价值创造规律。一方面,它不断放松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另一方面,它加强了监管能力和水平。管理与管理相结合,给市场更多的选择,使更多的硬实力企业脱颖而出。”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滕泰说。
科技创新板是我国资本市场实行股票发行登记制度的第一块“试验田”。三年来,科技创新板不断通过制度创新撬动科技创新,为股市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证监会表示,在科技创新板块,“试验田”中国特色注册体系结构基本形成,主要体系安排经受住市场检验。
不仅增强了包容性,而且提高了针对性。科技创新委员会充分考虑了科技创新企业的特点,简化和优化了发行和上市条件,为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制定了多元化、包容性的上市标准,允许无利可图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股企业上市。截至7月22日,这三类企业中有39家、8家和5家在科技创新委员会上市。同时,科技创新委员会加强了基于科技创新企业特点的信息披露要求,如增加行业特点、核心技术等有针对性的披露要求。
既“开门”做审计,再把好“入口关”。科技创新委员会探索建立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交易所审计和中国证监会注册的审计注册结构,实现了整个发行审计过程的开放和透明,大大提高了预期性。“开门”同时,监管部门加强对发行上市全链条各环节的监管,严格控制上市公司的质量。登记制度的实施并不意味着放松质量要求,而是坚持监管门槛,防止“病从口入”特别是加强中介机构责任,加强企业股东申报“穿透式”核查。
科技创新企业的成就感不仅体现在审计注册阶段,而且一系列可持续的监管体系创新也鼓励了企业上市后的长期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94家科技创新委员会公司推出再融资计划,11家发行股票购买资产或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的现金重组计划,242家公司推出了310个股权激励计划。
“股权激励政策更加灵活,大大放宽了激励对象、规模和价格的限制,允许企业设计个性化的股权激励计划,有利于稳定核心技术骨干,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青岛海尔生物医学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黄艳丽表示,2021年,企业启动股票激励计划,为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年来,科技创新板市场取得显著成绩。中国证监会表示,科技创新板市场生态不断优化,整体运行稳定有序,投资者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优质优价”估值体系加快形成,市场运行秩序更加规范,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充分发挥作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加完善,资本市场基础体系更加完善,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取得突破。
站在三周年的新起点上,科技创新板将如何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7月22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慧曼表示,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坚持科技创新板定位,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努力提高科技创新板的领先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从三个方面推动科技创新板稳步发展。
完善“硬科技”制度安排,加快实施做市商制度,丰富科技创新委员会指数和产品体系,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推动科技创新委员会更好、更强。
完善试点登记制度安排,加快监管转型,做好全面实施股票发行登记制度的准备。
继续加强对科技创新委员会的监督,夯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责任,依法严惩欺诈、财务欺诈等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