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2年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上,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指出,要积极探索推出新型期货产品,深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充分发挥期货功能,更好地护送实体经济和国家发展大局。建设中国特色期货市场,帮助国内统一市场建设,提高大宗商品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是中国期货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已进入规模和创新能力快速增长的新时期,具有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和鲜明特色。作为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大国之一,中国不断推出覆盖国民经济主要产业的产品期货,满足企业对冲需求,保持供应和价格稳定,提高产业链的韧性。在过去的10年里,期货市场的新上市品种超过了过去20年的总和,特别是PTA,甲醇等中间产品期货的发展增强了国内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原油期货等重要产品期货的交易价格逐渐被国际市场接受。
中国期货市场有服务实体经济的交割制度,可以避免极端价格事件。近年来,负油价,LME镍价格飙升等国际期货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严重损害。这些极端价格往往发生在合同到期前,国际期货交易市场的保证金制度为强制仓库和捕食性交易提供了机会。在中国,保证金将随着合同到期日的临近而增加,增加了投机的运营成本,以确保国内期货价格在几次极端价格事件中的稳定运行。
此外,中国期货市场还加强了监管,以避免过度投机。随着全球商品金融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期货市场大量投机导致过度交易,使期货价格偏离实际价值。通过调整存款、费用和限价,以及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实施,中国积极调整期货价格,减少过度投机造成的价格波动。
然而,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仍存在品种和规模有限、参与者结构不合理、全球定价能力不足等问题。在这方面,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改进,以促进期货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加强市场对外开放。要进一步扩大国际品种范围,增强中国期货市场的对外吸引力,提高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的话语权。QFII和RQFII制度改革,合理引入境外资金,畅通国内外要素和资源流动。
促进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围绕绿色金融,“双碳”目标等发展战略,结合传统品种的风险管理经验,推出碳排放、商品指数等创新品种。依托中国在全球中间产品贸易中的重要地位,继续推出国内独特的中间产品期货,建立品种优势。“保险+期货”开发更多涵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金融服务产品,确保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引导更专业、投资周期长的机构投资者和法人投资者进入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完善市场参与者结构,建立成熟的投资生态,包括套期保值实体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发现功能。
完善交易制度。建立更灵活、更多样化的交付制度,避免选择实物交付地点和基本资产标准。保证金调整应注意合理性,同时控制市场投机热度,避免过度调整造成不必要的价格波动风险,减少利用规则漏洞操纵期货价格的投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