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自今年年初以来,它在扩大有效投资和帮助稳定经济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9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了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题的特别新闻发布会。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基础设施总体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改善,有效支持和保障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南水北调东中线等重大项目已建成投产。“县县通公路”“村村通宽带”可以看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设施发展部主任郑健表示,自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在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设施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21年底,中国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将超过600万公里,输电线路220千伏及以上将超过84.3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将达到5481万公里,分别相当于10年前的1.3倍。.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电网、G网络规模等长期稳居世界第一。
服务质量能力不断提高。95%以上的高速铁路覆盖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98%以上的高速公路覆盖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约92%的民用运输机场覆盖地级市。有条件的村庄可以通过硬化道路、宽带和直接邮件。农村自来水渗透率提高到84%左右。G,5G用户普及率约为87%。
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世界上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吉泉建成,电压等级最高,输送能力最大,输送距离最远±1100kV中国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海光源等直流输电项目成功投产,实现世界领先。
郑健表示,下一步将加快系统完整、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为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民生,二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对优化投资结构、创造优质供给的新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高新技术发展司副司长张志华表示,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可以概括为三个“加快”。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从网络设施的角度来看,移动通信从移动通信的角度来看。“4G并跑”到“5G引领”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加速应用,网络规模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空间设施的角度来看,初步建立了由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和北斗导航定位三大系统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具有持续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
加快基础设施布局一体化。三维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加快,无人码头、自动驾驶等新型交通形式不断涌现,90%以上的机场实现“无纸化”旅行方便,智能设施进入千行百业。
加快基础设施优化创新。我国已建成体系相对完善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有32个已建成运营,部分已进入世界第一广场。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前景持续提升。”张志华表示,自今年年初以来,国务院已经发布了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重点是新的基础设施。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许多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加快实施,在稳定投资和扩大国内需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2月,“东数西算”项目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个国家启动实施计算能力枢纽,建立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正式开启了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系统建设的帷幕。“半年多来,我们按照既定部署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取得成效。”张志华说。
目前,8个国家计算能力枢纽节点的建设计划已进入深化实施阶段。启动区新建数据中心项目60余个,新建数据中心标准框架110多万个,总投资4000多亿元。计算能力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特别是西部地区数据中心比重稳步提升,国家计算能力结构逐步优化。
据报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各方充分利用中央预算投资、金融工具政策发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国家计算能力中心和数据中心集群的建设。同时,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引入电力、网络、水、能源等配套政策,特别是在绿色能源利用方面,大胆探索和创新方法,确保国家计算能力中心的顺利建设。
张志华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和网络利用、土地利用、能源利用、水利等配套政策的同步实施,尽快推进重大项目的完成和应用。充分利用中央预算投资、各种金融工具、单一能耗等政策手段,支持国家计算能力枢纽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尽快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