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进口白俄罗斯菜籽粕和豆粕检验检疫要求的通知》,允许从现在起进口白俄罗斯菜籽粕和豆粕。近年来,我国不断放开蛋白粕进口来源,增加蛋白质进口渠道,形成多元化进口格局。
目前国内豆粕供应主要来自国内豆粕供应G三个国家(巴西、美国、阿根廷)的进口大豆挤压,以及加拿大菜籽和菜籽粕和乌克兰葵粕。然而,随着蛋白质多元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各国蛋白粕进口的自由化预计将减少对单一来源蛋白质供应的依赖,以减少外部环境和国际关系变化的可能影响。
白俄罗斯豆粕、菜粕基本情况
白俄罗斯国内大豆主要依靠进口,15/16年进口量大幅增加,15/16年进口大豆5.5万吨,19/20年进口大豆达到54.9万吨。白俄罗斯豆粕出口总体增加,19/20年大豆出口达到33万吨,预计22/23年白俄罗斯豆粕出口量达到25万吨。
近年来,白俄罗斯菜籽产量总体稳定,但白俄罗斯菜籽进口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也导致白俄罗斯菜籽粕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11/12年,白俄罗斯只进口1.1万吨菜籽,而21/22年,菜籽进口飙升至36万吨。菜籽供应的增加带来了白俄罗斯国内消费的增加,也增加了白俄罗斯菜籽粕的出口。15/16年至21/22年,菜籽粕出口量从5.3万吨增加到13万吨,预计22/23年菜籽粕出口量为14万吨。虽然目前白俄罗斯豆类和菜籽粕的出口量低于我国,但新的进口来源也可以补充我国蛋白粕的进口。
近年来,中国开放了蛋白质进口国。在早期阶段,中国主要依靠进口大豆来挤压豆粕,以满足中国对蛋白质增长的需求。中国直接进口的豆粕数量较低,但近年来直接进口的豆粕总体上升。进口大豆主要来自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巴西和阿根廷作为全球大豆的主要生产国,仅在三年内就开放了两国的豆粕进口。中国还开放了印度、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国家的菜粕、保加利亚、俄罗斯的葵粕、棉粕、棕榈粕等杂粕进口。自2018年以来,中国菜粕、棕榈粕和豆粕的整体进口逐渐增长。
为了摆脱对外国蛋白质的依赖,中国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开发。2021年10月底,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首次实现了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在一碳生物合成领域取得了突破。
今年,我国更加重视国内粮食饲料安全,鼓励产区带状复合播种。“扩大大豆和油的生产”在政策鼓励下,预计今年国内大豆面积将增加2000多万亩,农业和农村部9月份的报告预计今年国内大豆产量将达到1948万吨。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今年召开了豆粕减量替代会议,大力推广低蛋白多元化饲料精密配方技术,预计将减少数千万吨豆粕的需求。
减少对单个国家的进口依赖,直接进口蛋白质来源的多样化模式也有利于中国掌握进口主动权。毕竟,一旦与过度依赖的进口来源国发生贸易摩擦,就不利于中国的进口安全。为了确保中国粮食和饲料的安全,供应方的加法与需求方的减法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