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5点,家住北京市昌平区的小伙儿昌浩早早起床,前往20多公里外的穆坤。他想陪老人去医院做第二天的眼科手术。
穆坤今年92岁,因为儿子在国外,家里雇了一个保姆来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最近,保姆因为某种原因回到了家乡,“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社区工作人员帮我联系了养老管家,这可以解决我的燃眉之急。”他说。
根据穆坤的需求,北京健康养老集团养老管家昌浩为他找到了一位“升级版”护士陈娇娟不仅能照顾穆坤的日常生活,还能为残疾老人进行康复训练。随后,昌浩多次陪同穆坤到医院检查,他们逐渐熟悉了。
预订车辆,路上陪同,挂号费,协助检查……由于穆坤不能独立行走,昌浩和陈娇娟不时要带老人去看医生。整个过程需要半天多的时间。临近中午,检查结束后,一群人回到老人家。陈娇娟忙着给穆坤做饭。“今天还吃面片,你做得很好吃。”穆坤,有了养老管家,不仅自己舒服,在国外的儿子也放心。
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67亿,占总人口的18.9%。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昌浩与老年人打交道已近8年。自2014年以来,他一直在做老年旅游项目咨询、养老服务站站长等工作。现在他是北京最近启动的当地家庭养老服务模式试点项目中的养老管家。
养老管家是北京市民政局依托北京市卫生养老集团在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的新探索。旨在系统设计和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经营的养老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和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体系。
“虽然养老服务供应商遍布全市,但居家社区养老尚未形成覆盖床、护、助、餐、医、康、包容性市场供应和保障体系的一体化。”北京市民政局养老工作处处长郭汉桥表示,希望真正有需要的老年人通过养老管家中间环节的对接,享受专业的养老服务。
试点计划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合理需求“有求必应”,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收入水平、服务需求等,涵盖生活护理、康复服务、心理指导等7类、98项服务清单,提供全方位的定制化、个性化服务。
在价格方面,穆坤来等享受北京老年津贴和残疾津贴的老年人可直接使用政府相关补贴购买家庭养老服务。
自当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实施以来,同样是养老管家的陈西每天都会接到十几个咨询电话。其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以往病史等评估人员将逐一记录。“我们将全面科学地评价每位老人的整体情况,为每个人制定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计划,逐一满足老年人及其家属的需求和养老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陈玺说。
作为多年的养老行业从业者,昌浩和陈西认为,养老管家服务模式意味着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更准确的服务,进一步提高以往养老服务市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的难点。
昌浩表示,随着老年群体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专业服务和医护人员的逐步壮大,他将逐步壮大。“退居后台”做好老年人日常健康监测、随访、需求更新、资源匹配等工作,成为贴心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