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分析
当前位置:主页 > 行情分析 >

中小银行金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模式

日期:2022-12-02阅读:105

中小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帮助农村振兴、实践金融包容性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数字与现实一体化、探索金融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

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中小银行金融技术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虽然长期经济良好,但短期实体经济下行业务压力、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型银行业务下沉竞争压力、房地产整顿和地方政府财政增长、监管合规和个别机构风险暴露给中小银行业务发展带来更大挑战,金融技术快速发展技术和创新压力,似乎更温和但影响更深远。

没有技术,没有金融。近年来,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资呈上升趋势,各类银行金融科技人才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部分中小型银行的投资增长较大。然而,金融技术具有典型的马太效应。由于基数大,大型银行在投资和人才规模上仍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对于更多的中小型银行来说,在规模和投资的硬约束下找到合适的金融技术发展点是非常必要的。要深入思考通过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技术战略实现突破,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不断加强金融技术赋能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真正价值创造的内生动力。

自2017年以来,中小银行联盟继续关注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每年推出中小银行金融技术发展研究报告,逐步形成观察分析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研究体系,作者也从第一年报告开始,见证银行金融技术应用,从互联网贷款分流风险控制到零售公共金融市场业务,从前台到中后台,从简单技术IT向产业技术融合转变,从简单的资金转变“金主”向独立、可控、生态建设者迈进。《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也伴随着行业的诸多实践和探索,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演变升级。

2017年,第一份《中小银行金融技术发展研究报告》发布,是业内第一份专注于中小银行金融技术转型发展的专业研究报告,由100多家银行领导参考,许多内容和建议纳入大量与银行金融技术发展相关的战略和创新决策。在2019年的《中小银行金融技术发展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覆盖范围“战略、组织、技术、数据、应用、生态”多维分析框架用于评估中小银行金融技术的应用效率。2020年,将其明确为中小银行金融技术的发展“蜂巢模型”。基于过去五年的经验积累,联盟和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的专家学者对2020年形成的战略、组织、技术、数据、应用、生态六维度“蜂巢模型”细化升级评价体系,具体化为18个评价指标,更加科学。

报告问卷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中小银行战略维度得分65分.75,在所有六个维度中得分最高,其次是技术(50.43),应用(49.96),数据(49.36),组织(46.76),生态(37.56)。这组数据显示,2022年,中小银行继续以战略规划引领金融科技工作的实施和实施,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能力,稳步推进数据治理和组织改革,不断改善外部生态建设。

经过近三年的数据环比分析,可以发现中小银行整体转型呈现“长期改善,短期波动”特点。与2021年相比,2022年中小银行在组织、技术、应用、生态等方面略有下降,但在数据能力建设方面得分为49分.36.与去年的42.09相比取得了突破。与2020年相比,2022年战略、组织、技术和应用取得了显著改进。总的来说,近三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根据外部监管要求和内部开发需求,有效推进数字化转型,提高技术应用和数据治理能力,积极构建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逐步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潜力。

从“蜂巢模型”从六个维度来看,虽然一些可持续性问题有所缓解,但仍制约着中小银行的转型效率。比如转型同质化现象普遍,人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科技投入与收益的平衡尚未有效解决。IT治理障碍长,创新业务与传统系统流程文化的冲突;随着数字能力的普遍提高,数据治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生态的要求越来越重要,中小型银行在数据能力建设、应用整合深度、生态合作领导等方面也面临新的痛点。

根据中小银行领先的实践探索,中小银行金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模式反映了一些新的特点,为未来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前瞻性的路径。在战略维度上,要平衡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明确“数字化转型的领导者”定位、耐心、分阶段、循序渐进,围绕定位、耐心、循序渐进的不断推进,围绕“全行数字化转型一盘棋”思路,根据发展目标价和迭代优化,保证战略的实施效果;在组织维度上,避免纯粹的组织维度,避免IT简单思维应更加注重跨部门、跨线功能整合和业务技术整合,激发敏捷变革效率,建立多层次复合人才体系;技术维度,提高新技术应用和独立可控能力,提高与外部技术合作的适应性;数据维度,认识数据治理的价值,加强关键技术支持,提高数据管理和应用质量,建立规范有序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在应用维度上,要坚持业务与技术融合的创新驱动模式,而不是简单地进入几个系统,而是“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以提高能力为目标,加强科技赋能的实际效果;在生态维度上,要在安全的基础上提高资源整合效率,提高场景金融建设的自主性,在多方激励相容的框架下共同构建良好的金融服务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