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705.8万辆,同比增长96.9%,储能市场同比增长1.7倍。我国新能源汽车与锂电池储能市场同频共振,带动负极材料产量和出货量大幅增长。
GGII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为54万吨,同比增长68%;2022年,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137万吨,同比增长90%。其中,人工石墨市场占84%,天然石墨市场占15%。
火热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刺激负材料企业加大生产力度,跨境企业迫使资本加速涌入。GGII数据显示,2022年负极材料拟投资超过16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0%。
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以前,整个行业对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企业生产能力规划先进,负极材料计划的新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市场需求,规划总生产能力达到需求的5倍。
产能过剩的“灰犀牛”正在到来。自2022年第三季度以来,随着石墨化供应的增加,负极材料价格下降。同时,过去两年的大规模产能建设将集中在2023-2024年,负极材料市场将越来越集中在头部,产能将出现结构性过剩。
高工锂电池回顾了2022年负极材料的几大关键趋势,为企业下一步战略的调整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在价格方面,石墨材料于2022年H1.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涨价,其中低端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价格从1.65万元/吨上涨到2.70万元/吨,增长63.64%;低端人造石墨价格从2.10万元/吨上涨到4万元/吨,高达90.48%。
从第三季度开始,随着石墨化供应的增加,负极材料价格开始下降。GGII指出石墨化代加工(坩埚炉工艺)的价格由石墨化代加工(坩埚炉工艺)决定Q2的2.7-2.99万元/吨跌至9月底29万元/吨.1-2.5万元/吨,降价13-20%。基于石墨化代加工的价格传导,人造石墨化代加工的价格传导,人造石墨Q3价格较Q2降幅约6%。
同时,针状焦、石油焦、沥青焦作为人造石墨的上游原料,其价格变化也影响着负极材料的价格走势。2022年6月底,部分油系煅烧焦超过1.5万元/吨,大大提高了负极材料的原材料成本,上半年达到高位后三季度开始下降。
截至2022年底,低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报价3.35万元/吨。根据相关数据,1月中旬,低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报价3.2万元/吨,价格保持下降趋势。
一体化项目成为主流,产能过剩警报响起
总体而言,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接近30%,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热带动电池企业和上游原材料企业投产。在负极材料领域,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是新增产能的主要项目。
例如,杉杉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杉杉于4月在云南投资建设了30万吨/年负极一体化项目,包括石墨化、碳化、成品加工等;浦泰来内蒙古紫辰兴丰二期石墨化,释放四川紫辰一期10万吨一体化项目产能;凯金能源贵州负极一体化项目也于4月开工,其中一期建设石墨化产能10万吨。
头部负极材料企业通过石墨化、碳化和原材料实现负极材料的综合布局,不仅有效控制成本,而且确保上游原材料的供应安全,进一步提高与电池企业的议价能力。未来的综合布局仍然是未来发展的主流。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传统的负极材料企业外,多股势力也在试图抢占负极材料的市场红利。据高工锂电池不完全统计,2022年负极材料投产项目34个。随着产能的集中释放,负极材料的结构性过剩将迅速显现。
2022年高工锂电池负极材料投产项目如下:
从扩张主体来看,负极材料领域主要分为三股力量。一是以普泰来、杉杉、星城石墨、凯金、翔丰华为为代表的传统负极材料企业;二是索通发展、山东京阳、杰瑞、龙白集团等负极材料的上游原材料或关联企业;三是光伏、工程机械、陶瓷领域的跨境企业。
同时,头部电池企业也在通过直接投资和建设,增加合资企业的资本,间接入股,加强在负面领域的发言权。
例如:蜂巢能源两次领先河北坤天;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联合增资上海杉杉;国轩高新在内蒙古投资100亿元建设4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宁德时代子公司锦州时代投资100亿元建设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宁德时代和亿威锂能分别增资于与中科星城合资的负极企业。
一般来说,在中低端负极材料方面,由于技术门槛、资本门槛、产品质量、一致性要求较低,新市场进入者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未来市场淘汰也将集中在这里。中高端负极材料进入门槛高,新供应规模相对有限,未来仍可能出现有效供应不足。
新技术红利:硅基材料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特斯拉、宝马等顶级汽车公司宣布携手4680系列大型圆柱形电池,大型圆柱形电池引起了动力电池市场的关注。电池产品迭代更新,材料系统同步升级。硅基材料作为适合大型圆柱形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成本低、能量密度高的优点,被市场视为下一代负极材料的主流方向。
GGII分析指出,2022年,硅基材料占整体负极材料的比重大幅增长,增长近3倍。具体来说,一方面,杉杉、普泰来等老负极材料生产企业不断扩大硅基材料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电池企业提前布局,建立自己的硅基材料生产线。
6月,杉杉股份在宁波投资建设年产4万吨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一期1万吨于22年底开工,计划23年投产。
目前,杉杉已突破硅基负极材料批量合成核心技术,完成了第二代硅氧产品的批量生产,正在开发第三代硅氧产品和新一代硅碳产品。
随着电池企业的进入,硅基材料在终端的应用也在加快。国轩高科技表示,目前已有5000吨硅碳负极材料的生产能力,其210吨Wh/KgLFP硅负极也是电芯首次成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