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脱网与工业脱碳的完美结合——绿氢,正在普及的路上。
什么是绿氢?
能源系统本质上为碳氢系统,氢比例越高,能源越干净、热值越高,因此从高碳燃料向低碳燃料转变,最终答案指向完全不含碳的氢能,而氢气来源广泛、热值高、清洁无碳,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
氢制取来源包括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气制氢、电解水制氢、其他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方式,根据制氢工艺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同,可划分为灰氢、蓝氢和灰氢三种路径。
其中灰氢指通过化石燃料燃烧/工业副产转化而来的氢能,生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无法实现零碳生产,因技术成熟且成本较低,是当前主流制氢方式。蓝氢是在灰氢的基础上利用碳捕捉封存技术(CCUS)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实现低碳制氢,作为过渡性的技术手段。
绿氢则是通过光伏发电、风电及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或生物质等其他环保方式制氢,在制备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零碳氢气”。
从产量结构来看,2021年全球9400万氢气产量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制氢,占比高达81%,其中煤制氢占全球产量的19%;天然气制氢全球占比高达62%,低碳排放制氢占比仅0.7%,其中电解水制氢产量仅3.5万吨,占比0.04%。国内制氢结构中,由于我国天然气紧缺依赖进口,煤炭资源丰富,我国氢能生产来源主要以煤炭为主,2020年我国煤制氢占比高达62%,天然气制氢占比19%,工业副产氢占比18%,电解水制氢占比也仅有1%。
绿氢由于是通过光伏、风电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实现电解水制氢,生产过程实现零碳排放,同时以其大规模、长周期、长距离等储能优势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以及绿氢制氢的纯度也更高,因此绿氢逐步取代灰氢几乎是必然趋势。
除了在化工领域对灰氢替代外,长期增量空间还有交通领域、天然气加氢、炼钢用氢,助力工业、交通领域的减碳,是全球第四次能源革命的重要载体。
全球都在绿氢赛道上开足了马力
全球积极推进氢能发展,尤其近年来在碳中和+能源安全双轮驱动下,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
当前包括日本、德国、美国、中国等在内的42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推出氢能政策,36个国家和地区的氢能政策也正在筹备中,各国在氢能政策中均着重提出要加速布局可再生能源电解制备绿氢。
其中国内已经明确在非化工区制氢松绑,并发布电解制氢补贴。近年中央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多地响应国家氢能发展战略发布本地氢能规划,叠加风光大基地鼓励就地消纳,倒逼绿氢项目建设,已有4个省级行政区、3个市级行政区发布关于新能源制氢制度松绑的相关政策,并通过直接生产补贴、电价优惠和配套奖励(风光指标)支持绿氢发展,国内绿氢招标密集落地,2023年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机构统计目前规划绿氢项目近15GW,其中2023年1-2月开标项目达到730MW,预估全年开标项目超2GW(对应10万吨),同比翻番。
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欧盟对氢能尤其是发电领域的应用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发展氢能摆脱对外天然气依赖,并设定了严格的绿氢门槛以配合后续碳关税的实施。欧盟在2022年RepowerEU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分别自产、进口1000万吨可再生氢。
欧盟对制氢的排放设定了严格的门槛,以配合其未来碳关税的实施,将推出碳差价合约(CCfD)以促进绿氢在工业领域应用,并拟成立欧洲氢能;欧盟创新基金承诺出资8亿欧元计划2023年下半年开始氢能补贴项目招标(招标项目的制氢有固定溢价)。
在2022年12月,西班牙、葡萄牙与法国共同公布了约28亿欧元的H2Med管道建造计划,该管道每年将由西班牙向法国和葡萄牙输送200万吨绿氢。总体来看,欧盟绿氢发展将进入实质阶段。
美国的发展路线同样明确,给予绿氢丰厚的补贴。美国的《国家清洁氢能战略和路线图(草案)》对未来美国氢能发展提出明确规划,到2030、2040、2050年美国清洁氢需求将分别达到1000、2000、5000万吨/年。同时,推出《通胀削减法案》(IRA)和《两党基础设施法》(BIL)等政策工具,从经济性角度刺激绿氢产业的发展。
IRA根据制氢碳排放水平,给予不同程度税收补贴优惠,有效电解制氢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刺激绿氢行业发展。BIL也通过近100亿美元预算,通过扶持不同细分环节,构建完整的氢能产业链。
绿氢替代并不遥远
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绿氢性价比提升,主要来自于电费成本下降和碳排放考核的趋严。
产业链哪个环节正在受益?
当前,绿氢生产技术主要有碱性电解(ALK)、质子交换膜电解(PEM)、阴离子交换膜电解(AEM)以及固体氧化物电解(SOEC)四种。其中碱性制氢技术成本最低,国内90%项目采用该技术,海外此前以PEM为主,近两年为降本也逐步转至碱性路线,预计未未来的规模化集中式电解水制氢以碱性为主。
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由四大部分构成,其中电解槽又是最核心的设备。
全套水电解制氢装置主要设备有:前端电器设备(变压器、整流柜、PLC程控柜、仪表柜、配电柜等),占成本比重20%;核心设备电解槽,占成本比重50%-60%;固液分离装置,占成本比重15%;后端干燥纯化系统,占成本比重10%;其他辅助系统如纯水机、冷水塔、冷水机、空气压缩机、碱液箱、原料水箱、补水泵等占成本比重5%。以1000标方/h的装置为例,目前售价1000万,其中电解槽售价500万左右。
未来几年电解槽设备招标有望期翻番增长,高峰期10倍空间。根据高工氢能统计,2021年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出货722MW(含出口,不含研发样机),根据机构对各大项目跟踪,预估今年国内电解槽招标量可达2GW,对应400台1000标方碱性电解槽。
若2030年全球到绿氢占比有望达到30%,则高峰时期电解槽设备求需求2.5万台左右1000标方,按照单线价格700万,对应市场空间1750亿,其中国内占三分之一,市场空间近600亿。
目前行业内可做及计划做碱性电解槽厂商超100家,行业产能或超10GW。2022年718、竞立、隆基三家占据市场近75%份额,三家订单主要来自中石化库车52台项目,其中竞立2022年出货230MW,市占率32%,份额第一。
趋势上看,龙头公司技术积淀深,性能指标领先且产品经过实地长时间运行检验过,优势明显,且从当前大项目招标看,由于电解槽要求稳定运行15年以上,业主方更倾向于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厂商合作。
不过2023起开始,价格竞争会有所加剧,传统业务协同效应明显,可提供资源支持,技术研发激进的企业;以及依托集团内部资源(风光电站、化工园区),获得项目招标的公司,同样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