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0.93亿元,同比增长145.32%;利润7.63亿元,而去年同期为-9.99亿元;资产负债率28.29%,同比下降74.72个百分点……在创下我国迄今最大规模的企业司法重整纪录后,重庆钢铁交出了一份数据亮眼的半年报。
此前的6年里,重庆钢铁年均亏损近40亿元,严重资不抵债走到生死边缘。但在短短半年内,重庆钢铁就通过司法重整解除了债务危机,并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了体制机制、生产流程、产品布局的重塑,探索出一条传统国企改革脱困的新路径。
“百年老店”缘何一夕沦落?
重庆钢铁前身为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0年创办的汉阳铁厂。2006年重庆钢铁实施环保搬迁,这原本是重庆钢铁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却成为企业问题系统性爆发的导火索——
重庆钢铁环保搬迁初始概算150亿元,但建设内容和投资金额历经多次调整,到2013年才全面完成,总投资最后高达367亿元。所需资金来源除原厂区土地出让金140亿元外,其余皆为融资,致使债务“雪球”越滚越大。一位相关人士说,为了给上市公司“续命”,母公司重钢集团不停拆东墙补西墙,但优质资产出售殆尽仍于事无补。
重庆钢铁还集各种“国企病”于一身,核心问题是无视市场规律,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错配,可谓供给侧改革的“反面典型”——重庆钢铁作为当地唯一的大型钢铁企业,在环保搬迁决策中不考虑本地用钢市场,却将主导产品确定为“两头在外”的船舶用钢,其吨钢成本比沿海钢厂高出30%以上,投产之日便是亏损之时。
重庆钢铁虽为“A+H”股上市公司,但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决策机制严重缺失,无论环保搬迁项目建设还是日常生产经营,都持续遭受关联公司“围啃”,跑冒滴漏严重,多名中高层干部因涉嫌违纪违法被查处。
据统计,2011年至2016年重庆钢铁年均亏损近40亿元;至2017年4月实际净资产约-153亿元,同期135家债权人发起219起诉讼,银行账户和主要资产均被查封冻结,现金流完全枯竭,上交所给予A股退市风险警示,走到生死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