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市场动态 >

内江棉纺厂的流金岁月

日期:2019-08-13阅读:251

讲述人:黄位金,1938年生,现年81岁,资中太平镇人。1958年10月进入四川省内江棉纺织厂(以下简称:内江棉纺厂)工作,1989年12月31日退休。

背景:

黄位金把人生最美好的31年都奉献给了内江棉纺厂,在挥洒青春热血的同时,也见证了内江棉纺厂的“出生”“成长”与“辉煌”。

内江棉纺厂招工了

说起内江棉纺厂,本地几乎无人不知。在上世纪,内江的白糖、白酒和白布,是甜城的骄傲,远销海内外。而内江棉纺厂生产的白布质量好、颜色正,成为当时的军布需求产品。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省轻工厅为了贯彻执行总路线,搞好勤俭办厂、半工半读合同制等新型企业的体制和管理试点工作,准备在省内搞一个纺织工业“试验田”,促进地方工业发展。

当时,内江专区的乐至、简阳、仁寿等地主产棉花,原棉产量逐年提高,而内江却无一个棉纺织厂。据此,省轻工厅于1958年4月决定在内江地区建一个棉纺织厂。

“内江棉纺厂招工了!”一天,一则好消息传到了正在干农活的我耳中。我感觉改变命运的时候到了!1958年10月10日,我与另外80名老乡一道,从资中农村来到内江城,有幸成为了内江棉纺厂招进的第一批工人。

进了厂,我们却没有看到厂房,只看到农科所、奶牛场、甘蔗林、圣水寺,还有一些搭建的简易棚子,1.5万纱锭、540台织布机,一大半设备都露在棚子外边。

生活艰苦环境差,是这个时期的一大特点。没有完善的住宿条件,我们就住在当时的“牛公馆”:上面搭着木板睡人,下面喂牛和猪,臭气熏天。后来,火车站附近的仓库和圣水寺,也一度是我们的暂住场所,几百个工人挤在一间大房内,床铺密密麻麻挨着,过道只能放下一只脚。